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系“阶梯式儿童语言康复模式”强调基于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和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创设适合的语言环境,并设计符合儿童最近发展区内的语言任务。该模式以体验、理解、表达、运用为主要方法与支架,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康复训练,旨在帮助特殊儿童逐步建立起有效的语言沟通能力。自2023年起,我校康复组三位教师有幸加入了由刘巧云教授领衔的阶梯式语言共同体项目。在共同体学习中,教师们通过线上平台学习先进的语言康复理念和技术,并定期参与线下的研讨活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深入交流,学习语言康复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方法,对语言康复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本学期,康复组以“普通话儿童语言康复研究与实践共同体”项目为载体,采用教研一体的形式,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助力康复组教师专业共同成长。
以研促教,提高专业性
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开篇,三位参与共同体项目的教师通过组内教研,深入解析并分享了阶梯式儿童语言康复模式的核心理念、实施步骤以及实际运用。此次分享不仅让组内其他教师对阶梯式儿童语言康复模式有了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更为大家提供了启发性的康复训练思路。
以教促研,提高实践性
学习和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从而更好地助力学生康复。在主题教研的第二部分,康复组的教师们学以致用,将阶梯式语言康复模式的四个环节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不同语言阶段学生的精彩课堂展示。
李老师以“美丽的花园”为主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练习/h/音的发音,展现了阶梯式语言康复模式在构音训练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张老师根据学生能力情况设计了看图说话“我在学校的一天”,引导学生逐步观察、理解、表达和运用句子,展现了阶梯式语言康复在口语表达方面的优势。陈老师针对前语言阶段学生设计“我爱我家”,帮助学生学习有效的沟通手段,并对来自二十多所特殊教育学校的50位老师进行了课堂展示,创新了阶梯式语言康复在非言语沟通训练中的应用。
此外,堵老师和唐老师也积极尝试将阶梯式语言康复的内容借鉴和应用到自己日常的康复教学中。她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研教一体,砥砺前行
研究和教学都是康复组教师的任务。以研促教,以教促研,“共建、共进、共享”的目的都是不断地提高康复组教师的专业性以及实践性,促进学生发展。康复组未来会继续砥砺前行,引进先进康复技术,不断地提高专业性,更好地助力学生康复!
撰稿:张倩
摄影:陈丽
审核:教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