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医教合作给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教康融合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一贯做法。如何使得教育和医学康复的合作落于实处而不流于形式、如何与时俱进地提供更具有个性化、更深入有效的教康服务是特殊教育学校现阶段的一项重点工作。近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邀请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张医生来校参加运动保健组的主题教研活动,尝试采用教康深度合作模式为特殊儿童提供体态监测、训练、指导服务。
探讨主题:特殊儿童体质监测标准与方法
对儿童开展准确、及时、全面的体质监测不仅可以了解其健康发展状况,也能通过科学分析后提供有效的锻炼建议,从而在孩子的身体发展过程中起到监督、促进和正确的导向作用。
在培智学校学习的儿童残障种类多样、障碍程度严重,对他们开展体质监测从而确保所有学生在学校中能获得良好的体质健康管理和服务尤为重要。但特殊儿童所具有的不同残障状况和各种身心特殊需求给培智学校的体质监测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既要考虑到监测标准和方法的科学性,也要有针对性,更要与时俱进兼顾现实。
运动保健组开展的主题教研活动,从“医教结合提供深度支持”这一角度就特殊儿童体质监测标准、方法及干预方案等展开了探讨和研究。
探讨重点:特殊儿童的体态监测与教康合作干预
儿童的体质状况与自身的生命质量和家庭的幸福息息相关。体质状况包含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等多方面。
特殊儿童常存在睡眠和饮食紊乱现象。同时肢体受限、认知能力低下、主观性差、家长缺乏科学有效手段帮助训练等多种因素影响,使他们无法顺利配合完成常规的体煅活动。长期运动量不足导致现阶段学校学生体态异常现象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家庭生活和生命质量。因此本次主题教研的侧重点是特殊儿童的体态管理。讨论内容包含:现阶段学校特殊儿童所存在的具体体态问题、体态监测方法及后续该提供的个性化训练服务和家庭指导方案。
探讨形式:公开课观摩和思想碰撞讨论
张医生和运动保健组老师一起观摩了一年级的运动与保健课《跳的练习》。课后双方进行了思想碰撞,由学生跳跃困难这一现象引入,深入分析特殊儿童这项运动困难的具体原因,进而话题扩展到学生存在的其他具体运动困难,这类困难会导致哪方面的体态异常。双方各抒己见,从教育和医学康复不同的切入角度进行探讨。
运动保健组的老师们就特殊儿童过胖、脊柱侧弯、行进平衡失控等多种体态异常现象展开。向张医生介绍学校是如何利用教学训练形式来改善学生体态异常、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量、如何在教学中保证有效性。同时老师们也提出问题,讲述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询问如何解决。张医生则从医学知识角度出发向老师们介绍解决思路、家庭饮食以及教学训练中避免伤害事故的方法。
总结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深入交流,老师们和医生双方的思想火花碰撞使彼此双方对自身的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各自都有很大的收获。由此,老师们和张医生约定了后续要进一步探讨交流的体态管理指导方案的内容,以此助力学生的发展。
撰稿:冯晶
照片:丁华英
审核:教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