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一位党员的执着
——访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何金娣校长
作为党的十七届代表大会代表,接受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取得了数不清的奖项和荣誉的这样一位知名人士,见到我们却丝毫没有作为名人高高在上、傲视众人的味道,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将我们一行人热情地让进了接待室。我们对于一名先进共产党员的探访之路就此开始了。
首先,何校长给我们播放了一部短片,是介绍记录辅读学校学生一次绘画比赛的。辅读学校,众所周知,是接受智力或多或少存在着障碍的孩子的学校,在很大一段时间常常为社会所歧视和不认可。辅读学校的孩子给人的印象多数不是呆板就是十分地胆怯。但这个视频给我们展示的完全是他们的一种自信和乐观,一种阳光心态以及融入社会的渴望。他们在视频中发出了从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我最高兴的事儿就是别人不用异样的眼光来看我。而何校长,作为一名辅读学校的校长,就是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给了这些孩子们一个机会去改变自己,也给了社会一个机会,去改变他们的偏见。
视频结束以后,何校长开始了她对这所学校的介绍。学校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从不到一岁到二十二岁成人不等。学校实行”零拒绝“,对于每一位同学都一视同仁,给予了无尽的关怀和爱心。”天生我才必有用“是学校的至理名言,也是何校长对于每一位折翼的天使的最真挚的态度。何校长强调,辅读学校不是一所简单的学校,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授给那些孩子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生活能力、生存技能。学校为每一位孩子提供职业培训、推荐工作,从而让每一位孩子能够融入社会,自食其力,和正常人一样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谈到当初进入辅读学校开始工作的经历,何校长打开了一段尘封的记忆。作为校长,她其实并不是从辅读学校的教师提升上去的。她最早是一名普通学校的校长,当时教育局需要加强辅读学校的师资队伍,何校长立即响应了组织的号召,接受了组织的安排,投入到了当时为社会所歧视的特殊教育中去。”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组织需要,理应接受组织的安排,毫无任何理由拒绝。“谈到当初为什么去,何校长这样说。
但是从普通教育转向特殊的教育的路并不是一条坦途,其中包含的艰辛和困难恐怕只有何校长自己能感受到。她给我们揭示的远远不是全部,只是冰山一角:为了更早地从外行转变为内行,适应特殊教育的工作,从而更好地为那些孩子服务,何校长特地去参加了华东师大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班学习。三年的苦学是咬着牙挺过来的,早过了最佳学习年龄期的她,碰到的困难和挫折,常人难以想像。平时要忙学校的事,周末要换三辆车赶往华师大继续学习,但她仍抱以无比认真的态度面对学习。三年来,从不缺课,每次坐在第一排,为了能更好地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课。就这样,修完了十七门的课程,并作为唯一的一名非全日制的毕业生当选为华师大校友理事会理事。
谈到作为一名教师,何校长强调”教师不止是一个教书匠,更要做智慧型的实践者。“ 何校长在教育中思考,带领她的团队申请课题、展开研究。她和她团队的《中度弱智儿童生存教育课程与教学》市级课题的研究,获得了上海市第七届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何校长还认为成功的教育人士应该将一切都联系到工作实际。”在生活中,比如看到广告牌或者图片,也会联系工作实际,比如它们是否能应用到教材上去。以此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不管是土的还是洋的古的还是现代的都可以为我所用。教育理念要国际化,实践要个性化。“这是何校长对于所有的教育的最高寄语。
从一般教育渐渐过渡到了何校长的本行特殊教育,何校长对此深有体会。做特殊教育这行,尤其要脚踏实地,切忌浮躁。现在由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之际,社会比较浮躁。”在社会中,人往往受社会的影响,比较浮躁,“何校长如是说,”但在现实面前要时常告诫自己,干教育的要切忌浮躁。“不能跟着社会风气来做自己的事。教育应该讲究奉献,安于清贫,教育本来就是十年磨一剑的事。何校长这席话对于我们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大部分即将投身于教育行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犹如醍醐灌顶,的确让我们受益匪浅。何校长为一些还在茫然、被社会的漩涡转得有些晕头转向的同学做出了鲜明的表率。
智力有障碍的学生只需要能够存活下来就可以了吗?何校长给那些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定的目标是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而要达到这一点,老师们光凭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的、系统的教育方法。何校长下定决心要做一项在特殊教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智力障碍的学生们编一套适合于他们的教材。她说,特殊教育在九十年代一直得不到国家教育的重视,那时,不但智力障碍的孩子受到不公平对待,甚至特殊教育也受到歧视。国家没有专门的教材,只有类似指导文件的《中度弱智教育训练纲要》。而何校长的要求是”完善、优质的生存教育“。于是她决定尽快拿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课程教材。但希望并不代表着现实,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其实编教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何校长一直是有着执着顽强精神的实干家。她带领全校教师在开展《中度弱智儿童生存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同时,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尝试自己编写教材。开展弱智教育教材的编写,共编写了一至九年级中度弱智学生教材72册,其中36册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发行,被全国250多所弱智教育学校使用。说到这些教材,何校长谦虚地把功劳归功于自己的团队——”这是团队精神的结果“。那段日子确实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大家没有假期、没有节假日,一有空马上着手编教材的任务“,她半开玩笑地描述那段时期:”平时上课的时候我们是‘编辑室’,寒暑假的时候我们是‘印刷厂’“。异常忙碌是一个问题,还有另一个问题在于当时对特殊教育还没有什么教育投入、资金支持,甚至更严重的是社会的不理解和风言风语。大家面对着教育资金的短缺同时顶着社会的不理解和风言风语,还是夜以继日,宵衣旰食地编写教材,进行课题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做?“何校长常常扪心自问。”答案其实很简单——为学生、为家长。“”从我第一天投入特殊教育时,我就把它当作智力障碍的孩子和家长赋予我的一个神圣使命,没有任何功利心。这样心才会很平静,面对阻力时仍能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态。“”每一份教材都力求图文并茂、圆角,方便智力有障碍的学生学习。“每一个细节都为智障孩子所考虑,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
教材编写成功以后,发行量很大,达到了二十万册。”我们却没有一分稿费,都是自己编写,自己联系印刷……有学校需要,我们就不求任何代价寄过去。只要是能满足所有智力障碍孩子的需要就可以,我们编写教材绝不是想赚钱。“
但教材编写完成并不意味着大家可以坐享其实、高枕无忧,又面临着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个别化教育研究。学校的学生的智力障碍有着不同的情况和程度,如何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也是摆在面前的一个大难题。何校长倡导引进个性化课程表和多元化评价系统——”每个学生一张个性化课程表,集体化和个性化教育相辅相成“。多元化评价系统则是何校长这几年颇为得意的一个创意。专门请网络公司开发了一套评价系统,针对不同的智力障碍学生,如”自闭症,脑瘫等“使用不同的评估量表。”有些是自己开发的专利,有些则是购买了别人的成果“,”成果是出了4本专著,54套教材。“通过这些评估量表,可以描绘出学生成长的轨迹图,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采取科学的方法。
另外,何校长提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人的网页“。这网页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手册、教师对学生的描述语句、平时的录像、照片等等,对学生采取个别化训练方式。通过个人网页,家长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实现和学校的对话。”其实,‘微博’我很早就用上了。“毕业之后学校会把学生的个人记录刻成光盘,作为学生个人的教育记录,送给家长。家长平时也可以拿U盘来学校拷贝。这一切的一切,都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但既然何校长为智力障碍的孩子设定了目标:要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因此,对于这些智力障碍学生,也许课堂教育只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他们引入社会。要学生们能够提高生存的质量、生命的质量。学校里专门设立了一个模拟超市,让学生进行生活实践。但单独的设在学校里面的模拟超市还远远不能满足真实的生活需要,为此学校和社会联系,合作建立了五十几个实践基地,涵盖了超市、地铁、火车站等几乎所有和日常生活有关的部门。每次的实践刚开始因为这些特殊的实践者往往进行得十分不顺利,相关部门觉得麻烦,甚至因为麻烦就不予理睬。对此何校长都凭着自己的执着亲自和他们交涉,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强调特殊教育对整个社会的意义,并对他们为学生所带来的麻烦表示歉意。学生一开始也几乎什么都不会,但何校长无所畏惧。例如乘坐地铁,要教学生学会如何刷卡,”光交通卡我们就准备了上百张,学生常常有遗失,但我毫不介意,这是他们上实践课的学费。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学费其实还挺便宜的。“”总之,我觉得,人类怎么样生活,他们也能怎么样生活,甚至人类享受的东西他们也都应该有。我还时常组织他们唱卡拉OK、举办生日宴会、逛世博园。“但其实每次实践活动并不仅仅是实践的本身。”每次我和我的团队都要精心设计实践方案,设计了几乎无懈可击的计划时才带他们走出去。实践之后,也要描述、打分和反思。只有这样,每次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达到应有的目的。“
何校长对自己取得的如此多的成绩的原因做了个总结,关键还是认真地做每一件事,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大的理想是由小事堆积而成的,所以切勿好高骛远,把当下的事情完成好,一步一个脚印。努力了,就一定会水到渠成。另外她也强调了做事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反思。”做什么事都要提前准备,做完每件事之后都要做深层次的反思。“的确,她说到了也做到了,她在为孩子们提供实践活动的时候,就充分表现了她的所有做事的理念。认真地做每件小事,事前做好详细的方案,事后都进行描述、打分、反思。
何校长取得的如此多的成绩也给她带来了荣誉光环和掌声,但何校长对于荣誉一向看得十分淡泊,她再次强调了她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那些智力障碍的孩子和家长。世界上真正的英雄其实很少,社会是由无数个无名英雄的贡献的推动而前进的,而何校长只想当个无名英雄。”如果没有得到表彰,没有现在这么出名,即便是做一个无名英雄,也能感受到生活的充实。“这是何校长发自肺腑的言语。她”甘做特殊教育的铺路石“,”所有得到的荣誉其实都是我团队努力的结果,我一个人哪有那么大的力量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因此,得到的荣誉其实都是代表大家去的“。她至今得到的最高荣誉获得的奖金是20万元。这20万元怎么分配的呢?其中的10万元马上分给了和她一起努力奋斗的副校长和老师,6万元捐赠到了她为智力障碍孩子教育而设立的一个基金,只有4万元她留给了自己的女儿。
也许每一个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着他的家人,何校长就是这样。她很感谢她的家人对她工作的支持。在当时社会普遍对特殊教育不看好,甚至歧视特殊教育的情况下,她的女儿、她的爱人一直是她坚强的后盾。她的女儿为她制作网站、翻译英语,她的爱人则时常抽空来学校当志愿者。但何校长也感到十分对不起她的家人,尤其是她的女儿。她的女儿在国外就读和工作,她一共只去探望了她两次,而且每次时间是如此的短暂,一次十二天,一次十五天。她把她的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辅读学校上,放在了那些孩子身上,甚至她关注学生本身胜过了关注自己。
何校长现在正在培养自己事业的接班人。她说将特殊教育这项事业发扬光大,靠自己的个人力量是不行的,一定需要很多人的参与,还要有人来继承她的衣钵。她开着玩笑说:”后面有人是雄壮的,后面没人是悲壮的,长江的后浪总是要将前浪打在沙滩上。“她谦虚地说年轻的教师比自己拥有更高的文化素质,拥有更快的学习事物的能力,他们正在逐步赶上自己,而她非常乐意看到后辈们超过自己,一代胜过一代,青出于蓝,才能将特殊教育做得更好。
最后,她指出,特殊教育不是普通教育的附属品,特殊教育的道路比起普通教育更加艰辛和漫长:普通教育自古有之,是传承与创新,特殊教育还并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是学习与创新;普通教育是开垦过的田,特殊教育是等待开垦的处女地。这就要求作为一个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工作者,除了拥有针对特殊学生的特殊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面对困难的决心,数十年如一日的恒心,诲人不倦的耐心和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爱心。而这几颗心都在何校长的身上大放其光彩。
或许这就是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形象,为了信念而执着顽强的精神。这就是一个真正人民教师的形象,为了学生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淡泊名利,孜孜不倦。何校长给我们广大党员上了生动的一堂党课,也给我们广大准教师上了一堂多彩的教育课。
(沈安怡老师、侯朝龙、应佳鑫、刘际东、胡向辉、张月、胡明燕、陈黎、陈萌参与访谈。应佳鑫整理。)